四川装备制造业-- 西部经济高地上的明珠

2007年,四川省装备制造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工业总产值(现价)继2005年迈上千亿元大关后再创佳绩,共完成2486亿元,同比增长 41.2%。四川装备产业近年保持了快速发展态势,自2003年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已连续5年保持30%以上的快速增长,实现了5年翻两番的历史性突破。 
    四川省是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重地。通过“一五”、“二五”、大规模“三线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四川省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体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中,装备制造业具有较好的基础和较强的实力,与上海、东北(黑龙江省、辽宁省)并称为中国三大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在全国装备制造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四川装备制造业已先后成功研制出了大型火电、大型水电、大型核电、重型燃气轮机、风电、大型冶金、大型化工、机车车辆、工程机械、石油钻井成套设备、现代化空中交通管制成套设备等一大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重大影响的现代化装备,累计生产的水轮发电机组、汽轮发电机组、大型电站铸锻件和大型连铸连轧设备分别占到了全国总产量的2/5、1/3、2/5和1/3。 
    代表四川省装备制造业水平的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主要集中在机械、电子、冶金、化工、军工等行业,辐射面宽、关联度高、带动性强,是推进全省经济发展新跨越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近年来,四川省把振兴和发展装备制造业作为发展全省工业经济的重要路径,确立为在“十一五”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并列入建设四川西部经济高地的“7+3”产业规划,成为新时期四川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2007年末,四川省提出“建设西部经济高地”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发展一批千亿产业的构想,四川省正准备进一步加强加快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发展先进制造模式,延伸产业链,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装备企业竞争力,不断推动装备产业生产的合理化和产业的高级化,把装备产业打造成四川省首个千亿增加值产业,推动“四川装备”实现从“装备中国”到“装备世界”的跨越式发展目标。 
    发展特点 
    近年来,四川省装备制造业无论在技术装备水平、产业组织结构,还是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四川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呈现出五大特点: 
    一、装备产业体系较为完整,产业规模较大 
     目前,四川省装备制造业有8个大类、44个中类产业,可生产国内装备制造业178个小类产品中的127个小类产品,是国内少数几个装备产业门类较为齐全的省份,拥有规模以上企业2243户,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户数的20%以上。“十五”末,全行业工业总产值与销售收入双双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270亿元与1200亿元,比“九五”末增长4倍和3.5倍;完成工业增加值、利税分别为“九五”末的4.6倍和175倍。2007年,四川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共实现工业增加值758.3亿元,同比增长37.1%,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1%以上,成为四川省第三大工业优势产业。 
    二、切合四川实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1+8”工程 
    按照产品大型化、技术集成化、产业链条化、生产专业化、配套社会化的思路,四川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精神,根据省情,选择了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潜在优势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作为重点,从2003年开始,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具有四川特色的重大技术装备“1+8”工程。

   所谓“1+8”工程,即1个德阳重装基地,8大重点产品链(大型发电成套设备,以冶金、化工等为主要代表的重型机械成套设备,大型工程施工成套设备,大型石油天然气成套设备,机车车辆设备,大型环保成套设备,数控技术及设备,航空航天与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成套设备)。“1+8”工程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是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要求,有利于发挥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的综合比较优势,所选产品的成套性强,有利于形成产品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对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发展及本土化提出的新要求; 
     二是遵循动态发展的原则,8大重点产品链中的产品选项可根据产业发展及市场变化的动态发展情况进行适时调整,在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改革开放、技术进步为动力,政府强力推动; 
    三是注重培育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坚持配套协作、强化社会分工,发展中小配套企业,推动龙头企业将非关键、重点的产业环节向社会扩散,延长了装备产业链和产品链。推动重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推荐了10户以上的重装企业列入全省重点培育的大企业大集团名单,进一步强化了其骨干支撑作用。目前,全省基本形成了每条产品链上都有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大批中小企业配套发展的格局。东方公司发展成为年销售收入超300亿元的特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二重、成飞等公司正向百亿装备企业快速迈进,九洲集团、广汉石油宏华、资阳机车、简阳空分、川大智胜等企业分别在二次雷达、石油钻机、大功率机车、空气分离设备、空中交通管制系统等领域占有重要一席。 
    三、结构不断优化,集聚效应显现 
    一是所有制结构更趋合理。国有装备企业大多已完成股份制改造,中小民营配套企业发展迅猛,外资装备企业正大举进入; 
    二是“1+8”工程的带动效应显著。35户重点企业仅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0.4%和装备制造企业数的2%,其增加值却分别占到6.7%和28%; 
    三是重点城市支撑作用巨大。2006年,成都、德阳、自贡、绵阳4个城市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过百亿,其工业总产值之和占到了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总量的78.8%; 
    四是产业集聚发展效应开始显现。德阳市围绕以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东方电机股份公司、东方汽轮机公司、东汽投资发展公司和四川宏华石油设备公司等5 大公司,发展产业配套,带动了357家装备企业集聚发展,其中规模以上的达到265户。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36.7 亿元,同比增长31.2%,占德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6.9%,支撑德阳成为四川省第二工业重镇,使德阳成为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集中度最高的区域之一。自贡集聚了东锅、长征机床、高压容器、高阀、川润等一大批装备制造企业,2007年机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0%以上。

    四、重点产品优势明显,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目前,四川省在大型水、火、核、风等发电设备和重型燃气轮机、大型冶金、化工设备、机车车辆、工程机械、石油钻井成套设备、现代化空中交通管制成套设备等领域形成了一大批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现代化装备,在国际国内同行业领域中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 
    一是在大型发电成套设备和重型机械成套设备产品领域,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成功实现了“六电并举(火电、水电、核电、气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2007年又以发电设备总产量3311万千瓦连续4年居世界第一,其水电、火电设备分别占国内市场的31.6%和26.5%,并成功实现了主业资产整体上市;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在大型轧钢设备、电站铸锻件和大型铸锻件等领域一直保持国内领先优势,为宝钢生产的5米轧机荣获“中国轧机之王”称号。 
    二是中国核工业的“半壁江山”在四川。四川省以东方电气集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二重集团等大中型骨干企事业单位为核心,具有国内唯一的从核电装备科研、设计、试验、制造、安装到核燃料供应、管理和技术服务一系列完整的资源优势。通过承担秦山二期、岭澳一期、岭澳二期等工程设备制造任务,在国内率先进入到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制造行列,并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业主的高度肯定。 
    三是“四川制造”重装产品在海外市场不断取得新突破。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研制生产的2250毫米热连轧机成功出口欧洲,四川宏华石油设备公司自主研制的DBS变频石油钻机成功打入美国高端市场。中国东方电气集团2007年“国际市场开拓年”硕果累累,300兆瓦锅炉首次打入南美市场,首批国产化脱硝催化剂出口韩国,首次实现了600兆瓦等级锅炉、汽机、电机的整台套出口,提升了“东方电气”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五、发展潜力巨大,新增长点加速形成 
    目前,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正在实施和建设多项重点工程和项目。例如,广东岭澳二期核电站、辽宁红沿河核电站和福建宁德核电站主设备供货、三峡右岸机组和地下厂房机组装备供货、1.5兆瓦风电机组叶片和风电增速齿轮箱、大型全断面隧道掘进机、8万吨世界最大吨级模锻压机项目等。 
    这些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增强四川省以大型发电设备、重型机械成套设备、大型铸锻件等领域的优势,并在核电、巨型水电站、风电机组、大型全断面隧道掘进机、石化加氢反应器、化工高压容器、石油天然气采输阀门、巨型模锻压机等方面突破长期制约中国核电装备、大型飞机和其它重型装备发展的瓶颈,推动“四川装备”的跨越式发展目标。 
    发 展 经 验 
    四川为了发展装备制造业,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这些经验特别值得借鉴: 
    一、专门的领导组织机构 
    四川省早在1986年就成立了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经过多次机构改革而仍然保留了下来),专门负责领导组织和协调全省装备制造业。在四川以重大技术装备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省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充分发挥领导、组织、协调三大职能,组织编制了全省重大技术装备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提出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鼓励政策及措施,大力实施重大技术装备“1+8”工程,切实抓好重点企业的生产经营,监督检查重点项目和重点产品的研制生产质量、进度及售后服务,组织有关部门对重装企业在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大件运输、煤电气供应、资金融通、招商布展、企业改制上市、新产品减免税收等方面进行组织协调,为四川省重装企业的生产经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全省重装制造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领导组织保证。

    二、注重发挥规划导向作用 
    为及时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有关文件精神,把握国际国内市场对装备制造业所赋予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已有的和潜在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推动本省装备制造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四川省从本省实际出发,在大量调查研究、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了各个时期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规划。 
    2003年,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组织编制了《“1+8”工程实施规划纲要》。2006年,又及时制定出台了《四川省装备制造业整合与发展实施意见》(2006~2010年),明确了全省装备制造业在“十一五”期间整合与发展的总体目标及分目标、指导思想、产业链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 
    三、连续的政策支持 
    除了前面提到的有关政策,2001年,四川省发布了《关于加快机械冶金支柱产业发展的意见》。2003年,四川省发布了《关于加快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意见》(简称《发展意见》)。《发展意见》认为,加快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培育壮大机械冶金、电子信息支柱产业,推进全省经济发展新跨越具有重大意义,要充分发挥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优势,大力推进四川省经济发展新跨越。 
    2007年初,四川省又发布了《四川省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意见》(简称《振兴意见》)。《振兴意见》提出,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四川省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振兴意见》强调了要进一步强化产业集群优势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和产业集群,以南水北调等重点工程为依托,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研制,带动一批重装企业的产品升级和结构调整,培育具有系统集成与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 
    此外,四川省还非常注意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从多个方面对振兴装备制造业给予政策支持。例如,四川省特别强调了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包括设立重大技术装备创新研制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鼓励通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渠道,筹集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发展资金;加大企业研发投入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的力度,创新研制和技术改造资金向重大技术装备创新研制项目倾斜;促进银企合作,建立新型的银企合作关系和协调机制;强化产业政策的导向,落实国家和省对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扶持政策,按照国家规定条件和程序执行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进出口优惠政策、政府采购优先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鼓励订购和使用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政策。

   四、坚定的目标与原则 
    四川省提出了明确的振兴装备制造业目标。提出要培育一批大型装备企业与集团,到2010年,推动东方电气、中国二重等重点企业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技术装备的设计、试验、制造和再创新的能力,培育一批具有“专、精、特、新”的装备制造业中小企业;坚持实施“1+8”工程,推动装备制造业的整合与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和其他各具特色的若干装备制造集中地;建设和完善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重大技术装备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加强大件运输公路、航道的建设和管理,做到大件运输通道建设与四川重装基地建设同步、协调发展。 
    四川省在振兴装备制造业中,做到坚持五个原则: 
    一是坚持市场竞争和政策引导相结合。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府的组织协调和宏观调控,发挥行业指导作用,对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 
    二是坚持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相结合。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加强国际经贸交往和合作;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开放式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相结合。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深化企业改革,创新管理,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四是坚持重点发展和全面提升相结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依托重点工程,组织攻关,实现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的突破;通过 “1+8”工程带动全省装备制造业的全面提升。 
    五是坚持大件运输通道建设和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建设相结合。将确保大件运输通道安全畅通、满足大件运输要求纳入振兴装备制造业规划,与重装基地建设同步、协调发展。 
    五、始终坚持自主创新 
    四川省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是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根本之路。在自主技术创新上,四川省取得了多项重大成绩,在重型机械、发电设备、空中交通管制设备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技术成果与专利,确立了技术优势。四川装备制造企业在各自的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坚持市场技术互动,核心制造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四川省的做法主要有: 
    一是以技术进步为支撑,坚持以企业为自主创新主体,大力提高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政府尽力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重点支持自主创新项目,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项目。东方电气、中国二重等企业清醒地认识到,即使最成功的技术消化吸收者,也只能跟在创新者身后亦步亦趋。真正的国际竞争力,必须来源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装备制造企业一般要制定中长期的创新规划和近期的实施方案,不断加大创新投入,装备制造企业以系统设计技术、控制技术、关键总成技术、共性制造技术、关键原材料及零部件制造技术为重点,逐步提高装备的自主制造比例。

    二是以重点工程为依托,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制造。政府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依托工程,并要求项目业主和制造部门联合制定详细的装备自主制造实施方案,有关企业和单位要给予大力支持。政府部门为企业牵线搭桥、排忧解难,营造宽松的经营发展环境,协助企业抓促销服务,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是鼓励企业通过国际合作、并购、参股国外先进的研发、制造企业等方式掌握核心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创建知名品牌。企业从市场需求出发,结合企业的优势与特点,全面推行产学研相结合、国际与国内相结合、原始创新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三结合”创新模式,在外来引进和自主创新方面取得许多重大成果。 
    四是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四川省选择了一批产品开发和制造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鼓励重大装备企业坚持产学研用结合的研制,切实搞好产品链成员企业之间的协作、配套、重组工作,联合攻关,联合投标。 
    “十五”期间,全省装备制造业投入技术创新资金20亿元;完成重大装备国产化项目52项,国家和省级创新项目150多项,创建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 26个,荣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8项,创名牌企业27个,名牌产品37个,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0%以上。“十一五”期间,四川省装备制造业共规划技改项目49项,总投资51.27亿元;创新项目46项,总投资26.21亿元。 
    五是加强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的相互融合,以信息技术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升级。装备制造企业加强技术中心和信息化建设,特别是要求大中型企业重点投入资金和人力,办好技术中心,推进企业信息化,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六、注重装备人才队伍建设 
    四川省在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过程中非常注意装备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不断加强人才队伍特别是技术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了合理的人才结构,建立健全了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的机制。 
    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联合培养一批年富力强、具有创造性的中青年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工,特别要培养重大装备研制和系统设计的领军人才。 
    采取持股、技术入股、提高薪酬等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激励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和作用。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开发、使用和推广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2007年,四川省经多部门1年多的筹备,全面调查了四川35家大型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后,发布了装备制造业紧缺人才目录,公布了装备制造业目前缺少的人才类型和缺人才地区,从专业人才类别、岗位、专业背景、能力和业绩、地区导向及相配套的政策服务方面,充分反映四川装备制造业对各类紧缺人才的需求情况,明确了人才开发的重点。 
    七、坚持军民结合 军寓于民 
    四川省是国防军

企业相对集中的省份。四川省在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军民结合,军寓于民的发展方针,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省内军工企业在人才、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军工与地方的联系与合作,推进国防科技成果向民用转化。四川神坤装备公司根据国际国内技术现状和发展要求,依托雄厚的航天军工技术,研制的ZY8800/17/35型掩护式液压支架,实现了采高(1.7~3.5M)、工作阻力(8820KN)、支护强度(达到1.1Mpa)、支架中心距(1.75M),立柱的缸径已经达到360mm,通过国内空白领域的核心技术开发,使液压支架产品的耐久性寿命试验达到50000次,支架设计与制造水平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实现工作面开采600万吨以上,满足了中国神华等大型煤炭企业建设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