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隆起装备制造产业带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珠江西岸是广东装备制造业的高度聚集区,拥有电器机械、海洋工程、通用航空、智能制造等一批竞争优势明显、支撑带动作用较强的主导产业。
《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布局和项目规划(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珠西装备产业产值将达2万亿元。区域内各市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着力推进区域产业带建设。
近日,工信部正式批复,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而第二届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也将于9月底在广东佛山举办。
珠江西岸是广东装备制造业的高度聚集区,拥有电器机械、海洋工程、通用航空、智能制造等一批竞争优势明显、支撑带动作用较强的主导产业。2014年8月,广东省政府正式启动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的建设,珠海、佛山、中山、江门、阳江、肇庆六市及顺德区“六市一区”被划入建设范围。2015年1月出台的《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布局和项目规划(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珠西装备产业产值将达2万亿元。
目标明确,珠江西岸“六市一区”积极作为,纷纷出台配套政策,实施精准招商,着力推进区域产业带建设。目前,该区域初步形成了以珠海和佛山为“双龙头”,其他各市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带建设格局。去年,珠江西岸共新引进投资额超1亿元装备制造业项目179个,其中投资额超10亿元项目44个,计划总投资1418.6亿元。成功引进美国福陆海工装备、日本安川机器人、三一风电装备、新兴重工等一批龙头项目和博科数控、科凯达机器人、瑞士SSM纺织机械等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专精尖优质项目。
数据显示,2015年,珠江西岸“六市一区”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和投资增速逐季攀升,实现增加值2623.9亿元,同比增长14.2%,比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7.2%)高出7个百分点;完成投资1165.5亿元,同比增长56.8%,比全省规上工业投资增速(20.8%)高出36个百分点。今年1至7月,区域内各市区的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在产业规划方面,各市区特色明显。佛山以工作母机为重点,着重发展以数控装备、3D打印机和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制造业;珠海全力推进海洋工程设备和航空航天装备的发展;江门延伸轨道车辆制造和维修产业链,打造千亿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中山瞄准“专、特、精、高”发展定位,加快发展工作母机类制造业;阳江正着力打造“中国(阳江)高端不锈钢产业基地”和“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在中山市东升镇力劲集团占地133亩的新厂房内,一台两人高的两板式高性能大型注塑机正处于快速运作的状态,工作人员只需定时在液晶屏上进行操作,机器便自动完成多道工序的加工。“原来标准化小型注塑市场不断萎缩,集团决定转向多元化生产。像我们自主研发的大型注塑机,就是抢占国际市场的一大利器。”公司总经理助理黄朝霞告诉记者,包括路虎、福特等知名汽车品牌,都是公司的客户。目前,力劲注塑机主要出口到墨西哥、美国、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像中山力劲集团这样凭借自主研发高端产品在各自行业内攻城略地的“珠西重器”,正在不断涌现。在佛山,科达洁能研发的中国第一条出口墙地砖生产线项目,开创了国产热工和整线设备出口海外的先河;在珠海,长园电力的电缆模注熔接技术产品填补了国际电力电缆附件行业内的技术空白,并成功应用于世界首个五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在肇庆,玛希尔电动科技公司的电动车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达40%,并远销东南亚、欧洲、美洲、大洋洲及非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除了政策支持,各地政府还与企业共建公共技术平台,推动先进技术密集流入珠三角,提速珠江西岸制造业智能化的改造进程,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据了解,2015年,佛山市科技局与国家数控系统技术龙头企业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佛山智能装备研究院。据该院项目管理部部长朱明介绍,研究院与佛山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佛山登齐机电技术有限公司采用“一院两司”协同创新模式运行,直接面向智能制造业市场,加快国产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和整机的推广应用、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
“一台工业机器人起码可以代替三个工人,而且工人需要三班倒,机器人却可以24小时运行,算下来实现‘机器换人’的工厂只需1至2年就可以回本。”朱明告诉记者,公司当前正致力于完成“百千万工程”,即到2017年底前,在佛山完成百条生产示范线建设,实现2000台华中数控佛山机器人公司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在佛山推广应用,推动华中数控佛山华数机器人公司完成10000台工业机器人的生产。
实际上,在珠江西岸,像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这样的公共服务平台还有很多。在中山,由该市经信局和硕泰智能装备公司共建的中山市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着眼于为企业提供包括智能制造一体化解决方案、关键共性技术联合研发、专业人才培训、设备融资租赁、典型案例展示体验在内的一站式服务。在阳江,由市政府和中国钢铁研究总院共建的阳江市五金刀剪产业技术研究院,集原创技术研发、高端人才培养、成果孵化等功能于一体,旨在突破五金刀剪产业的技术瓶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布局和项目规划(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珠西装备产业产值将达2万亿元。区域内各市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着力推进区域产业带建设。
近日,工信部正式批复,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而第二届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也将于9月底在广东佛山举办。
珠江西岸是广东装备制造业的高度聚集区,拥有电器机械、海洋工程、通用航空、智能制造等一批竞争优势明显、支撑带动作用较强的主导产业。2014年8月,广东省政府正式启动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的建设,珠海、佛山、中山、江门、阳江、肇庆六市及顺德区“六市一区”被划入建设范围。2015年1月出台的《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布局和项目规划(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珠西装备产业产值将达2万亿元。
目标明确,珠江西岸“六市一区”积极作为,纷纷出台配套政策,实施精准招商,着力推进区域产业带建设。目前,该区域初步形成了以珠海和佛山为“双龙头”,其他各市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带建设格局。去年,珠江西岸共新引进投资额超1亿元装备制造业项目179个,其中投资额超10亿元项目44个,计划总投资1418.6亿元。成功引进美国福陆海工装备、日本安川机器人、三一风电装备、新兴重工等一批龙头项目和博科数控、科凯达机器人、瑞士SSM纺织机械等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专精尖优质项目。
数据显示,2015年,珠江西岸“六市一区”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和投资增速逐季攀升,实现增加值2623.9亿元,同比增长14.2%,比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7.2%)高出7个百分点;完成投资1165.5亿元,同比增长56.8%,比全省规上工业投资增速(20.8%)高出36个百分点。今年1至7月,区域内各市区的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在产业规划方面,各市区特色明显。佛山以工作母机为重点,着重发展以数控装备、3D打印机和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制造业;珠海全力推进海洋工程设备和航空航天装备的发展;江门延伸轨道车辆制造和维修产业链,打造千亿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中山瞄准“专、特、精、高”发展定位,加快发展工作母机类制造业;阳江正着力打造“中国(阳江)高端不锈钢产业基地”和“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在中山市东升镇力劲集团占地133亩的新厂房内,一台两人高的两板式高性能大型注塑机正处于快速运作的状态,工作人员只需定时在液晶屏上进行操作,机器便自动完成多道工序的加工。“原来标准化小型注塑市场不断萎缩,集团决定转向多元化生产。像我们自主研发的大型注塑机,就是抢占国际市场的一大利器。”公司总经理助理黄朝霞告诉记者,包括路虎、福特等知名汽车品牌,都是公司的客户。目前,力劲注塑机主要出口到墨西哥、美国、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像中山力劲集团这样凭借自主研发高端产品在各自行业内攻城略地的“珠西重器”,正在不断涌现。在佛山,科达洁能研发的中国第一条出口墙地砖生产线项目,开创了国产热工和整线设备出口海外的先河;在珠海,长园电力的电缆模注熔接技术产品填补了国际电力电缆附件行业内的技术空白,并成功应用于世界首个五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在肇庆,玛希尔电动科技公司的电动车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达40%,并远销东南亚、欧洲、美洲、大洋洲及非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除了政策支持,各地政府还与企业共建公共技术平台,推动先进技术密集流入珠三角,提速珠江西岸制造业智能化的改造进程,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据了解,2015年,佛山市科技局与国家数控系统技术龙头企业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佛山智能装备研究院。据该院项目管理部部长朱明介绍,研究院与佛山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佛山登齐机电技术有限公司采用“一院两司”协同创新模式运行,直接面向智能制造业市场,加快国产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和整机的推广应用、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
“一台工业机器人起码可以代替三个工人,而且工人需要三班倒,机器人却可以24小时运行,算下来实现‘机器换人’的工厂只需1至2年就可以回本。”朱明告诉记者,公司当前正致力于完成“百千万工程”,即到2017年底前,在佛山完成百条生产示范线建设,实现2000台华中数控佛山机器人公司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在佛山推广应用,推动华中数控佛山华数机器人公司完成10000台工业机器人的生产。
实际上,在珠江西岸,像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这样的公共服务平台还有很多。在中山,由该市经信局和硕泰智能装备公司共建的中山市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着眼于为企业提供包括智能制造一体化解决方案、关键共性技术联合研发、专业人才培训、设备融资租赁、典型案例展示体验在内的一站式服务。在阳江,由市政府和中国钢铁研究总院共建的阳江市五金刀剪产业技术研究院,集原创技术研发、高端人才培养、成果孵化等功能于一体,旨在突破五金刀剪产业的技术瓶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