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制造业投资活力 “广东制造”转型升级在行动

“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制造业投资持续下降,市场内生投资增长动力疲弱,投资下行压力不容忽视。”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兼投资司司长许昆林如是说。 
   
  我们先看一组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民间投资低速增长只有2.8%,增速比1至5月回落1.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增速降低8.6个百分点,比2015年全年下降2.7个百分点。 
   
  而制造业投资82261亿元,同比增长3.3%,增速比1至5月回落1.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6.4个百分点。受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制造业多数行业投资增速普遍回落,在31个制造业大类行业中21个行业投资增速较1至5月有所下降。 
   
  民间投资以获利为根本目的,只有当项目存在合理回报预期的时候,企业才会投资。因此,民间投资反映了市场的真实投资意愿,是经济的内生投资需求,这种有利润约束的投资需求往往是有效的投资需求。 
   
  长期以来,民间投资高度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业,其中制造业投资占到民间投资约一半。因而民间投资下滑实际反映的是对制造业投资意愿的大幅下降,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制造业投资回报率下降。 
   
  为何制造业投资回报率会下降? 
   
  制造业投资回报率影响着民间投资的活力,那么制造业回报率为何会下降? 
   
  一方面制造业利润越来越薄。受到成本上升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双重挤压,中国制造业的利润率不断走低。人口老龄化、社会消费升级等因素也深刻影响制造业成本与利润。去年,工业企业的利润率降至5%左右,是近年来的最低点。与此同时,制造业还面临着严峻的产能过剩问题,特别是钢铁行业、汽车行业、家电行业及风电设备、太阳能光伏发电用多晶硅等行业。可以说,当前产能过剩已直接导致制造企业“去库存”压力加速聚积。问题严重性还在于,在高库存情况下企业仍要把产品源源不断推向市场,应收账款大增,反过来又影响企业资金流及利润。  
   
  另一方面制造业回报率与其他行业回报率的“剪刀差”越来越大,比如能源、金融、交通等行业的利润率一直处于高位。在这样的情况下,民间资本开始“逃离”制造业,大量资本“脱实向虚”,转入股市、楼市和期货市场等,追求更高的资本回报。 
   
  广东如何激发制造业投资活力? 
   
  提升民间投资,是否还有其他方法?让民间投资转向其他行业,的确是可以从中分得一杯羹。但是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中国民间投资占到制造业的八成,民间投资如果转移,留下的空间如何弥补,谁来做制造业呢?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果民间资本大规模退出制造业,那么空间将会被外资企业占领,重新恢复本国的制造业将会异常艰难。事实证明,没有制造业来支撑的经济体是非常脆弱的。让民间投资进入其他行业,制造业的资本逐步转移到其他行业,对民间资本的短期扩张有利,但会打断制造业的升级转型的连续进程,民间投资“放弃阵地”对于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来说是毁灭性的。 
   
  因而,扩大民间投资,最根本还是在制造业。要根本上解决制造业投资回报率下降的问题,必须推进结构性改革,转型升级。8月3日国家发改委发文提出,将全面激发制造业投资活力,包括支持传统产业企业技术改造、积极化解和转移过剩产能、坚定不移地降低各种企业成本、加快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等四个方面。 
   
  支持传统产业企业技术改造 
   
  实施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工程和工业强基工程,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在关键领域拥有一批自主核心技术,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以广东为例,广东省经信委副巡视员官维平说去年广东制定工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技术改造,提升现有产业,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去年广东R&D投入强度和技术自给率双双达到世界创新型地区水平,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机构的单位数由2908家猛增至5002家。 
   
  广东鸿美达科技有限公司就是采取技术改造的途径实现转型升级的。这家生产家电进排水管的企业曾是传统制造企业,为美的、格力等企业提供配套服务。近年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公司投资2000万元进行自动化升级,年产值一下从六七千万元增加到1亿元。董事长厉晓晓说:“过去靠人工把管子一根一根拿出来再放到下一台机器上,现在用机械臂减少了人力成本,效率提高了一倍,产品质量更加稳定,价格也更有优势了。” 
   
  广东企业通过自主创新等方式“强身健体”,吸引投资。数据显示:上半年广东制造业民间投资2946.77亿元,增长15.8%,占比34.3%。在近3000亿元投资中广东民间高技术产业(制造业)投资409.62亿元,同比增长45.4%,高于整体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速29.7个百分点,占比为67.5%,同比提高13.8个百分点。 
   
  积极化解和转移过剩产能 
   
  应督促地方严格执行钢铁、煤炭等行业去产能目标责任。严格执行“僵尸企业”退市制度。坚持以市场化方式推动过剩产能退出,大力推动兼并重组。加快市场出清步伐,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向优质企业集聚和流转。加快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在这方面,佛山走在前列。佛山传统制造业比重高达90%,以陶瓷、家电、铝材等行业为支柱的“佛山制造”家喻户晓。广东省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原秘书长白梅说,佛山陶瓷生产企业最高的时候500多家,但生产线较落后,只有几十平方公里的石湾镇聚集数百家陶瓷企业。不过,2008年广东开始去产能,大批高污染、高耗能陶瓷企业外迁或关停。 
   
  “这个阵痛对当时的陶瓷行业来说还是非常之大的。”在广东鹰牌陶瓷集团总裁林伟看来,对佛山本地陶瓷企业后续生存发展创造很好的条件,最高峰时500多家到现在60多家,现在企业生产规模减少,但竞争力更强了。 
   
  对此,广东省常务副省长徐少华坦言:过去改革开放中前期的佛山形成陶瓷、铝材、家具、电器一些主导的产业,十分粗放,这几年陶瓷业基本上把生产端经过改造后转移出去了。佛山陶瓷行业由此带来的这场新技术革命,以及它的生产经营理念的革命,具有样本意义。因此,国家发改委才把佛山定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 
   
  坚定不移地降低企业成本 
   
  加快民营银行审批节奏、鼓励商业银行创新信贷产品和担保方式、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清查和取消各种不合理的附加费、督促前期各项税费补贴政策落实到位、积极开展电力直接交易等。 
   
  除企业自身转型升级外,国家或地方不断出台政策降低企业成本。7月30日广东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广东直接为企业减负的绝对值已超488亿元,包括营改增试点减税、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降费、工商电价降费等方面的数据。 
   
  根据预判,广东今年全年为企业减负将超过1900亿元。系列数据和广东动辄上万亿的经济体量相比显得并不大,但仍是广东试图减除企业成本负担的一大折射。徐少华说,今年内务必实现全省省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归零,单这项全年可以为企业减少150亿元收费负担。 
   
  减税降费数据的背后,有国家政策的落地贯彻效应,也是广东长期坚持市场化改革的缩影。广东连续推出商事制度改革、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证照分离等体制改革,旨在推动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特别在年初,广东省政府制定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的25项政策措施,极大调动投资意愿。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金山说,广东的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坚持市场化取向,以负面清单模式向市场放权,以此推动企业时间成本、交易成本的下降,激发制造企业经营投资活力。 
   
  加快培育制造业的新动能 
   
  完善支持服务性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落实“双创”政策,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市场。将加速折旧政策适用范围扩大至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有行业。完善和落实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政策,加大对新兴产业领域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夯实新兴产业发展基础。 
   
  今年以来,广东积极推进“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加快推动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生产、消费、进出口等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 
   
  一季度,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分别增长9.7%和11.2%。未来5年,广东将积极推进智能制造装备、工程装备、通用航空、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装备、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快发展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新兴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生产服务业;推动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照明(LED)、新材料、新硬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支柱产业,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40∶56。 
   


去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文件 
   
  全面激发制造业投资活力,除了供给侧的努力,也要协同推进需求侧的结构性改革。建议大力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切实提高社会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把对中国制造业产品的需求真正释放出来,扩大市场,为制造业的提质升级提供空间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