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船舶配套业蓄势待发

    近年来,我国船舶制造业快速发展。但一组数据显示,在过去10年,我国造船产量增加了500%,而配套产业却严重滞后。因此,提升我国船舶配套产业的规模与技术水平已经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我国造船业发展不断提速,船舶配套业严重滞后更加凸显。由于起步晚、忽略研发投入、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目前我国发动机等船舶配套产品生产能力大大落后于需求量,需要大量进口。目前,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装船率不到40%,其中还包括相当大一部分外商合资或独资企业产品。而在另外两个造船大国,日本配套国产化率达98%,韩国配套国产化率约85%。 

    世界船舶配套产业的主要生产厂家集中在西北欧和日本。目前,我国生产的柴油机、发电机组、螺旋桨等船用配套设备总体上达到国际水平,但在船舶导航、通信、操舵系统、特殊船舶操纵系统、辅助系统等配套产品领域,还多采用国外设备产品。 

    我国造船企业普遍从德国等发达国家进口船舶配套核心设备,致使采购成本居高不下。大多情况下,除造船板等基础材料外,发动机、电子控制设备等船舶“心脏”一般都从国外进口。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船舶设备业的总体水平是:在高附加值船舶方面,目前采用国外设备的约占全船机电设备价值的比例为60%;在常用船舶方面,目前采用国外设备占全船机电设备价格的30%~45%。 

    当今,世界船舶技术向大型化、高技术化方向迅速发展。同时,贯彻IMO新规定,安全、环保等新要求,引发了船舶配套领域技术的不断更新。欧洲及日、韩厂商努力扩大国外市场,各品牌厂商都十分重视科研投入与技术发展,有较强的原创技术科研实力。当今世界,船用设备技术发展总的趋势是:高效率、自动化、集成化、模块化、数宇化和智能化,大功率、长寿命、小体积、无污染、安全、可靠的新产品不断问世。 

    我国船舶配套业市场缺口巨大,跨国船舶配套商开始加大对中国的投资。近几年来,德国MANB&W公司、美国卡特比勒公司、丹麦欧堡工业公司、挪威康士伯船用设备公司等等,都纷纷以独资建厂或合资建厂的方式进入我国船用配套设备制造领域。 

    按照国家《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本土化船用设备国产化率2010年达60%,2015年达到80%以上,全国舾装配套企业 600家左右,2010年配套设备产值为420亿元。我国的船舶配套业,经过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发展,跟踪国际著名厂商的品牌与技术,通过引进许可证贸易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的道路,目前已拥有一批具有良好品牌、信誉和售后服务优势的企业,其产品维持着较好的出口装船率。 

    在前不久召开的南通船舶产业发展推介会上,南通市23个船舶及配套企业与国内外30家企业及金融机构签订13个投融资、17个船舶及配套订单项目,金额分别达158.6亿元、121.4亿元,来自日本、韩国、挪威、芬兰、德国、荷兰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53名客商,对南通船舶配套业表示浓厚兴趣。扬州市邗江区委书记程裕松也表示,船舶配套产业蕴藏巨大商机,目前扬州邗江区也正在建设船舶配套产业基地,经过三年左右的时间,有望形成300亿元人民币以上规模的船舶制造及配套产业,建成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船舶配套产业基地。